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風眼與颱風強度 (2018年9月22日)




在8月21日,我們就跟大家粗略利用19號颱風蘇力的的風眼情況來分析其強度。事實上,颱風的結構是可能令我們大致知道颱風強度。現時各家氣象機構主要使用的德沃夏克分析法,就是運用衛星雲圖來分析颱風的形態,從而估計颱風的強度。不過,德沃夏克分析法系統比較複雜,並非可以讓非氣象界人士所能快速理解的事,所以我今次就只是單純利用風眼,來跟大家討論及分析颱風強度。

資料來源: 台灣中央氣象局

一般而言,在颱風結構內,除了颱風外圍以外,颱風中心也是主要颱風氣流的下沉區。在颱風增強的過程之中,因為上升氣流增強,下沉氣流也會增強,並在中高層大氣形成反氣旋。而當颱風發展至更強的程度,更強下沉氣流會遏制颱風中心對流活動。故強度較強的颱風,就會在中心形成一個颱風眼。

以下講講颱風眼在不同情況下,所反映颱風的情況。



上圖為2008年12號颱風鸚鵡在2008年8月22日上午8時的可見光衛星雲圖,可見其風眼並不被眼牆完全包圍。北半圓眼牆範圍對流明顯較弱。
資料來源: 日本MTSAT-1R衛星

如果一個颱風的颱風眼並不被眼牆完全包圍,說明其結構受乾空氣的入侵而無法維持中心附近的強對流,颱風會逐漸減弱。即便是增強,增強的速度也會較為緩慢。

上圖為2018年19號颱風蘇力在2018年8月22日下午10時的紅外線衛星雲圖,可見其風眼由原先大致圓形轉為不規則。顯示其進入中緯度地區後受不良環境影響,強度有所減弱。
資料來源: 日本向日葵8號衛星


如果一個颱風的颱風眼為不規則圖形,就有兩個情況。第一個情況,如果颱風是在發展期產生不規則颱風眼,則單純是反映其強度弱的情況。第二個情況,如果颱風的颱風眼是由規則轉變為不規則,某程度也就反映颱風下沉氣流減弱,無法維持圓潤的風眼。也表示颱風的強度有減弱趨勢。


上圖為2018年22號颱風山竹在2018年9月12日上午8時的可見光衛星雲圖,可見其風眼已經可以看到海面。
資料來源: 日本向日葵8號衛星

如果一個颱風的風眼在雲圖中清晰而完整,即表示其強度比較強。不過,即使看見一個清晰而完整風眼,也不代表它就是一個超強颱風。通常颱風的風眼在可見光雲圖中,都會有薄雲的存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透過薄雲多少去大致對強度作出一個比較。如果中心的薄雲較多,顯示颱風中心下沉氣流較弱,同時強度也比較弱。相反就是表示颱風中心下沉氣流較強,同時強度也比較強。


上圖為2018年20號颱風西馬侖在2018年8月21日下午2時的可見光衛星雲圖,可見其雲捲風眼。
資料來源: 日本向日葵8號衛星
另外,還有一種風眼,技術上我們會叫做雲捲風眼。雲捲風眼的特點在於風眼是由多條颱風本體螺旋雲系所繞捲而成。結構相對比一般颱風的風眼來講較為鬆散,強度也是比較弱。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局部集中豪雨危機 (2018年9月3日)


在上週,香港地區受強烈西南氣流影響,多處出現大雨。其中在829日下午至晚間,在新界北及新界西更加發生集中豪雨事件。在元朗東部石崗一帶當日總雨量超過400毫米,北區及元朗東部大範圍超過300毫米。但在同一時間,市區的雨量則只有少於50毫米。

香港的範圍,在氣象預報上來講很小。但很多時間,香港各地的天氣情況是不盡相同。即使是受強烈西南氣流影響,但也不是各地雨量都到達極高水平。結果就令天文台的暴雨警告系統陷入一個相對尷尬的局面。為何會如此?



發佈暴雨特別警報地區,由829日下午1245分至830日上午045分,每小時45分前一小時的最高雨量紀錄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實時天氣稿

上圖顯示發佈暴雨特別警報地區,由829日下午1245分至830日上午045分,每小時45分前一小時的最高雨量紀錄。由於天文台並無提供毎一個雨量站的具體雨量,我們只能用實時天氣稿公佈的最高雨量紀錄來計算雨量。大家可以清晰看見,在下午2時左右開始,大埔首先受暴雨影響。其後在下午3時左右開始,北區及元朗(確切的講是在東部的石崗一帶),時雨量開始提升,並維持50毫米以上(達到紅雨級數)56小時。

這種規模局部集中豪雨範圍很小,但持續時間長,強度也很強。結果造成北區及石崗一帶發生嚴重災害。但此次的集中豪雨的成因是甚麼?


 8月29日中午至午夜的雷達動畫

資料來源:科技大學---香港天文台雷達圖片資料庫


當時,香港附近持續受強烈西南氣流影響,水氣從南海不停輸送至香港附近。而剛好在西南風在接近時,在大欖附近受山脈影響,出現氣流抬升的情況。進而在過山之後出現強對流,而剛好受影響的地區就在北區及石崗一帶。而香港其他地區,雨量就不是很大了。除了在西部屯門及葵青局部地區,其他地區雨量都不達黃雨的水平。

而事實上,這種局部地區的集中豪雨,在近年也出現不少。最近一次是在20177月,受塔拉斯颱風偏南氣流影響,在新界東部、新界北部及港島東部出現集中豪雨。同樣地,本站需要發佈暴雨特別警報。再之前,就是2015107日,在西貢區出現集中豪雨。再回到90年代的199311月,受艾拉颱風的環流及偏東氣流發生共伴效應影響,在新界西部及大嶼山出現集中豪雨。在以上的例子,集中豪雨會集中在局部地區發生,而其他地區相對雨勢就沒有這麼強烈。
而現時天文台的暴雨警告系統,由於需要顧及廣泛地區的設定,故對局部地區集中豪雨,難以發出相應的警告。正由於如此的問題,則會造成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時,受集中豪雨影響地區的警示不足,令災害可能更容易造成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同時,未受集中豪雨影響地區的警示可能過高,反而影響社會的正常運作。以致天文台的暴雨警告系統在面對集中豪雨時,時常出現相對尷尬的局面。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分區警報顯然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正因為如此,本站發佈暴雨相關警報時,雖然會以整體地區發佈,但暴雨特別警報採取的是分區發佈的模式。務求令警報真正可以做到防災得宜,以及避免影響未受集中豪雨影響地區社會的正常運作。但一旦把球交到天文台手上,整體社會停工停課的問題就會成為天文台最頭痛的地方。

而且,即使是以現時18區的分區,以新界大部分地區而言,警報依然有點太大。以今次元朗區為例,除了石崗一帶的東部以外,元朗西部的雨量在同時間就較少。所以我們也正在考慮再將預報區域再細分,提高警報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