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節氣的問題 (2018年8月7日)

 時值立秋,天文台借機贈興。



Image may contain: text

(來源:香港天文台Facebook)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曆法的一部分。主要為農民提供一個時間參照,以便安排一年的農事作業,例如播種、收割及防止災害等等。而它是按照太陽在(或者可以叫太陽經)的位置來訂定,也可以令我們知道日照時間之長短及氣候情況。不過,二十四節氣其實並不太適用於香港氣候環境。原因就是二十四節氣的訂立背景。

二十四節氣起始自商朝,並在周朝至秦朝逐漸完善。最終西漢時期正式列入中國曆法系統之中。在期間,雖然嶺南地區也在秦朝以後納入中國國土範圍,但當時主要發展範圍都是以南嶺以北至陰山以南一帶的中原地帶為主。甚至可以講,是集中在黃河流域一帶。相對而言,二十四節氣的訂定就有較大可能照顧黃河流域一帶的氣候,而較少考慮其他地方的候。

例如以下一個節氣處暑為例,在黃河流域一帶地區,通常來到處暑時節,冷空氣活動開始活躍,氣溫會逐漸下降。不過在香港所處的嶺南地區,因為冷空氣依然鞭長莫及,天氣依然持續炎熱。一直到十月,冷空氣才開始影響嶺南地區,令氣溫下降。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