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山竹的原故,颱風課題繼去年以後再次成為香港公眾關注焦點。也因為資訊公開,令一些氣象上的一些預報資料得以讓公眾閱覽。今年在Google香港科技產品分類排行榜之中,氣象程式Windy就成功擊敗淘寶,Bitcoin等熱門科技產品,成為今年僅次於WhatsApp
sticker的熱門科技產品。而且也得到各大傳媒在颱風期間大量引用,連本站也是用戶之一。
資料來源:Google
|
本站12月17日一週趨勢所用的圖,背景來自Windy
|
不過,在大家去看Windy的資訊時,到底你們知道它是如何運作嗎?以及最重要的事——其預報是否可信?
要講Windy的運作,就要由數值預報開始講起。數值預報是現今天氣預報最為重要的依據。自電腦技術在八十年代成熟以後,氣象也開始廣泛利用電腦進行天氣預報。它是透過收集各地的天氣信息,然後輸入電腦進行運算,從而得出預測結果。而目前各大氣象機構進行天氣預測,各大的數值預報是最重要的依據。再結合預報人員的人工經驗修正,就成為今日大家都看到的天氣預報。
而世上有兩款主要應用的全球模式數值預報,分別為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即是本站所指歐洲中期預報)以及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對應的是Windy中「ECMWF 9km」及「GFS 22km」兩個模式。
Windy所顯示的預報結果,其實就是將歐洲中期預報及GFS的運算結果,變成大家都能看懂的各項天氣要素,例如氣溫、風速及能見度等等。
但Windy的預報是否可信?由於Windy所顯示的預報結果是直接把數值預報視像化,這個問題其實就等於問數值預報的準確度。
數值預報是一個電腦自動運算結果,並未經人工進行修正。其與事實上看到的天氣預報,在準確度仍有差距。同時,以通常而言,由於技術的限制,一般而言72小時以內的預報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144小時以後的預報,基本上就只能用來看,而不太能作為詳細預報的根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